
团队展板成果展示

河南鄢陵乡村振兴展板

河南裴李岗村乡村振兴展板

福建白沙村乡村振兴展板

福建坦洋村乡村振兴展板
7月20日至8月15日,建筑与设计学院“影像绘变”实践小队分赴河南、江苏、福建等8个省份的10余个典型乡村,围绕“资源如何转化为增收资产”开展实地拍摄与政策调研。期间完成多组新旧对比展板、纪实视频及5000字报告,提炼出资源转化三类路径与关键支撑。
耕地与生态资源:从“单一产出”到“多元变现”
在农业基础较好的乡村,土地价值升级成为核心。河南新野县上港乡通过“政府引导+合作社+大户带动”,整合耕地1.35万亩发展洋葱种植,农户邢景成200亩地创收50万元,带动600余名村民人均增收1.2万元。樊集乡推广“稻虾共作”,亩收益超万元,较传统水稻增收3倍以上。鄢陵县依托花木种植历史,开发生态旅游与康养项目,2024年文旅收入达2.8亿元,带动3000多人就业,人均年增收2.5万元,实现生态与经济效益双赢。
文化资源:从“历史遗存”到“消费IP”
河南裴李岗村挖掘农耕遗址,建设文化展示中心,推出制陶、压榨等体验项目,2024年接待游客8.2万人次,文旅收入占村集体经济35%。陕西袁家村复建明清古街,集中展示油泼面、皮影戏等民俗,实行“一店一品”和合作社入股机制,2024年接待游客520万人次,村民人均年收入5.3万元,较转型前增长6倍。
政策与机制:为资源转化“搭框架、强保障”
福建晋江东石镇白沙村依托“海上晋江”政策,建成二级渔港,整合滩涂资源发展规模化养殖和海鲜餐饮,推动产业升级。福安坦洋村构建“支部+企业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整合2.1万亩茶园,拓展茶叶深加工,2024年茶叶总产值1.1亿元,村民人均纯收入3.61万元,70%村民实现稳定增收。
实践小队负责人王梓凡表示,乡村振兴要因地制宜,激活本土资源。调研提炼出可推广的转化模式,展现了政策、机制与群众协同带来的倍增效益。资源转化是发展方式的转型,也是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生动实践。青年学子深入乡村,将把成果转化为实际服务,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。